60+食品同仁组团探秘智能化“经济账”
如何用自动化答案破解行业“重、繁、险、慢”四大难题?
日前,在第十二届亚洲食品装备论坛期间,一场特别的“寻证之旅”成为焦点。由中国食品包装协会组织,60余位食品行业专家与企业决策者,共同探访了阿童木机器人无锡智能制造生产基地。他们的目标明确:跳出纸面数据,亲眼验证“数智融合”究竟如何落地,解决食品生产中最实际的痛点。
参观快览
▼
工厂·全链条智能协同
跟随着参访团的脚步,阿童木无锡智能工厂的全貌徐徐展开。这里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是一个完整的“生态”:「机加、钣金、协作码垛、SMT、mini并联生产」等车间有序布局,形成了从“核心零部件加工”到“成品产出”的闭环。
一位参访工程师点评道:“从钣金件到控制板卡都自主生产,这种垂直整合能力不仅仅是控制了成本和周期,更意味着对产品稳定性和迭代速度的深度掌控。”

解码·针对性场景解题
协作码垛车间:「柔性应对小批量、多规格」
在这里,固定式与移动式协作码垛机器人同步生产。后者可自主导航、跨工位作业,直接解决了食品行业产线调整频繁、空间有限的码垛难题。无需复杂防护栏的设计,使其能安全地融入现有环境,为柔性生产提供基础。
Mini生产车间:「为小空间、高效率而生」
针对轻小型物料的高速分拣与搬运,Mini并联机器人以其紧凑结构和高精度,展示了如何在不改动现有产线布局的前提下,大幅提升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率。
机加与SMT车间:「掌控“核心”的底气」
高精度的机加车间保障了机器人关键结构件的强度与寿命;SMT车间则确保了控制板卡——机器人“大脑”的可靠与稳定。这从源头解决了智能装备核心部件依赖外购、适配性差与故障率高的潜在风险。

共鸣·从“看到”到“信服”
演示区内,阿童木升降协作码垛机器人正在应对模拟产线的挑战:快速识别、抓取不同规格的箱体,并以30公斤的负载进行8-12箱/分钟速度进行高效码垛。
「柔性适配」: 从一种产品切换到另一种,演示人员仅通过屏控简单操作,便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产线换证。这对于SKU繁多的食品企业而言,意味着停产换线时间的大幅压缩。
「经济账本」: 在产线旁,阿童木工程师分享了一个典型客户案例:一家袋装食品企业引入自动化产线后,单线减少4名工人,设备24小时稳定运行,产能提升超97%。最关键的是,投资回报周期被缩短至11个月以内。
“这个数字非常关键,”一位来自华南地区的食品企业负责人表示,“以往评估自动化,总担心投入是个无底洞。今天亲眼看到稳定性,又听到这么清晰的投资回报测算,心里的决策天平就倾斜了。”

参观·一场生动的行业赋能
此次开放参观,其意义远超一次品牌展示。它清晰地呈现出一条可行的智能化升级路径:通过扎实的自主创新与全链条布局,将宏大的“数智融合”概念,转化为车间里每一条产线上切实的降本与增效。
“我们开放的不仅是工厂,更是一套方法论。”阿童木机器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与生态伙伴携手,不仅提供设备,更致力于为食品企业提供一份经得起验算的智能化升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