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并联机器人如何迈过大规模应用的四道“坎”?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并联机器人,直到90年代初,才慢慢进入公众视野,而国内更是从2012年ABB专利技术解禁之后才陆续有产品被推出,前几年整体市场销量较小,但近两年增长迅速。
GGII数据显示,2018年,DELTA销量约3550台,同比增长27.24%。未来,在多重积极因素助推及下游行业自动化转型升级主流趋势下,并联机器人有望获得高增长。
尽管发展迅速,但并联机器人的整体销量还是偏低,现在国内的食品加工和药品行业,使用到并联机器人的企业相比较庞大的企业数量仍旧是九牛一毛。此外,由于并联机器人应用分散的特点,大规模起量难。
四道坎
从企业自身来看,这些年,并联机器人虽然取得了稳步发展,但是国内企业良莠不齐,有些企业在自身研发实力不过关,产品成熟度不够,缺乏足够的现场应用经验和售后服务人员的时候就将产品推向终端应用,导致项目初期问题多,稳定性差、通用性差、验收延期和售后服务响应慢;影响客户体验,影响自身资金回流和后续的研发进度。
阿童木机器人CEO宋涛认为,企业自身应立足长久,树立工匠精神和百年品牌意识;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和严格的质检标准,健全售前支持和售后保障团队,组建专业的研发团队,确保出厂无问题,售后问题及时解决,同时研发迅速响应,消除后续设备隐患。
从集成商的角度来看,多数集成商缺乏精通并联机器人集成应用的工程师,国产并联兴起之前,国内仅有几家国际品牌在推广,缺乏足够的精通并联应用的人员,当并联厂商开始与集成商对接时,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耐心进行交流与审核,确保项目顺利交付;同时投入足够的售后服务人员,确保项目问题的及时解决与消除。
从终端客户来看,仍有多数终端客户对并联机器人缺乏了解和信任,认为并联机器人的发展时间短,应用不够成熟。在宋涛看来,并联机器人相比scara、串联、直线模组等,诞生晚、销量少、应用案例少,终端客户有担心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目前,企业能做的就是针对并联机器人,加大市场宣传,强化客户对并联的认知。一方面加大行业展会、专业媒体的宣传推广,让客户更多的接触并联,了解并联,进而信任并联;另一方面加大投入,配合集成商伙伴大力拓展终端应用场景,确保行业案例的不断增多,产品成熟度不断提高,打造出让客户信赖的并联品牌,让客户敢用、会用、乐用。
此外,部分并联机器人应用终端项目未达到预期标准甚至失败也是阻碍并联机器人应用的关键因素,失败案例会严重影响终端对并联机器人的认可度。
破局
在阿童木机器人看来,只有持续不断地聚焦并联机器人的研发,实现并联机器人本体结构、控制系统、视觉系统三大系统的自主可控并不断优化,才是国产并联机器人的第一出路。
目前,阿童木机器人已经研发并投入实际应用的有二、三、四、五、六轴五大类九小类40多款并联机器人;同时拥有完全自主控制系统和视觉系统,在保证了产品多样性的同时,也能够实现控制系统的及时匹配,确保产品的最大效能的发挥。
服务优势一直被认为是国产机器人领先于国外品牌的天然优势,阿童木机器人也深知这一点,为此,阿童木机器人建立了针对集成商客户的完善售前技术支持部门和售后服务保障部门。
在前期项目对接阶段,除了有技术背景的业务人员予以常规支持外,阿童木机器人还会有专门的售前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的技术答疑和方案审核,确保产品投产后的一次成功率;24小时售后服务热线,确保故障处理及时化;最终确保客户对阿童木机器人品牌的满意度和美誉度。
最后,为了保证客户项目的成功,阿童木机器人还建立了流程管控风险体系。在项目签约前,需要业务和售前技术出具调研报告和测试评估报告,统筹部门根据报告予以审核,审核通过的项目,抽调专业人员成立项目组,予以协同配合,确保项目的顺利通关。
蓄势待发
前期的快速发展,大家一直在全速奔跑,在技术沉淀、团队培养上边,都留下一定的空缺;而国外同行早已经过了这个时间,如果长此以往,部分企业可能杀出重围,但预计更多的会遭遇厄运;此段时间,让我们有时间稍稍放慢脚步,总结经验教训,积蓄研发实力,为向更高层次冲锋做好技术和团队的准备。
毋庸置疑的是,在并联机器人应用的3C电子、食品、制药、日化等民生行业,传统的重复劳动已经被新生代劳动力所摒弃,大量新增劳动力都在寻找更能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行业,致使这些传统行业招工压力巨大,急需实现转型,并联机器人作为高速高效替代人工的方式,其应用前景巨大。
阿童木机器人要做的,仍然是聚焦并联机器人本体业务,专注于与集成商的协同配合,做集成商伙伴的坚实后盾;力争成为全球最值得信赖的并联机器人服务商。
以自主可控的核心零部件为依托,以丰富多样的产品体系为基础,以专业的生产交付流程和高效的售后服务团队为优势,阿童木机器人的破局路径给国产并联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而通过自主研发,阿童木机器人要实现的就是“并联机器人=阿童木机器人”这个终极目标。